谁允许你开会时不说普通话啦
又到了一年“两会”时,没错今天馆儿君要来和大家聊一聊古代开会那些事儿。
在古代,皇帝亲自主持的会议叫“朝参”,而大臣主持皇帝不亲自参加的会议叫“集议”,你可以把这两个会议分别想象成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请注意这里可不要划等号哦。
听说古人是这么开会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79uwlwf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后面的那位官员,你确定这是在说人话吗?皇帝你竟然听懂了,这不科学!!!
求此时馆儿君心理阴影面积
开会讲普通话吗
古代官员开会一般都是说的官话,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当然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当年的官话普及不像现在普通话这样,所以呢,官话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般来说地方官员说方言,京城官员说京话。听说在明代,官话的推广工作还没有深入人心,皇帝也不是翻译机,所以每次开会,只要广东、福建、浙江一带的官员一说话,那就是开口跪啊。
开会的正确姿势
古人开会也就上朝有一定的礼仪规范。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上面这首唐玄宗开元末中书舍人贾至的诗,咏的就是开会的事儿,古人开会前前后后的盛大气象扑面而来,具体的上朝礼仪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上朝礼仪简称“朝仪”、“朝礼”。古代朝仪分二:一是帝王与大臣在朝堂上办理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和特殊规定,这一类主要的谓为“常朝之仪”,文献史籍中所谓“朝仪”、“朝礼”,多是指常朝礼仪;一种是皇帝在元正、冬至等节日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受群臣等的朝贺,称为“大朝仪”,或“朝贺之礼”、“朝贺”。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朝贺的场合则不处理国政,但大朝仪即朝贺之礼规格皆高于常朝。
开会用的笔记本
咱们都知道古代大臣开会时手里一般都会握个板子,这个就相当于现在开会时的笔记本啦,叫笏。
笏(hù),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古代大臣开会的时候双手要举着笏板,一是他们可以把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二是,他们也可以将君王说的话记录在笏板上以便回家以后好好学习。还有种说法就是,大臣开会发表提案时不可以直视君主,要一直盯着板子,这样才能显示出帝王的威严。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从周代或者更早开始使用,延续至明代。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因为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不是很懂,没手拿可以插在腰带上啊)。
开会表现不好要被打屁股
古代大臣开会说错了话,严重的话掉脑袋,不是特别严重的话要接受一定惩罚,就是当堂被打屁股,所谓廷杖。
廷杖,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后汉纪》载“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廷杖在金元时期普遍实施,到明代廷杖就是各种神展开了,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你不让我出去玩,我打你;你不让我赏花灯,我打你;你不让我吃金丹,我打你。
1519年,群臣劝说明武宗不要到江南游玩,惹得武宗大发雷霆,对劝阻的一百多名大臣加以廷杖,结果打死了十几人,后来又有人劝谏,继续廷杖,死伤者相继,武宗也受不了了,只能不去南巡了。1586年明神宗宠爱贵妃郑氏,并预立其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而大臣们则拥护其皇长子朱常洛,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大臣们只要一向神宗提案立长子,就会被打,此事前后争吵达15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
看来古人开会也是个体力活,真是对心灵和肉体多方面的挑战,总之各方面都要小心谨慎,多加注意,事实证明只有开会时言行得体的大臣才是会开会的大臣。
【本文资料整理自网络】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